当前位置: 首页>>北大山书院>>正文

《人文经典诵读》课程标准
2014-09-01 15:10  

《人文经典诵读》课程标准

一、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

(一)课程定位

1、课程宗旨

《人文经典诵读》是一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以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为主旨,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培育高职院校学生正确价值观、高尚情操和传统美德为主要目标的课程。

本课程坚持“以文化人”,注重“知行合一”,以增强高职院校学生对民族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和自信心,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要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弘扬光大,中华传统美德薪火相传。

2、课程性质

1)人文性。本课程富含人文精神、人文思想,其内容、目标及效果都以价值、情感、健全的人格养成问题为重心,涉及学生的知、情、意、行等各个方面,从强化认知、提升情感、磨练意志、坚定信念、注重养成等方面入手,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心灵,涵养价值观,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2)独立性。本课程在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培育学生优秀品格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能够与学校思想品德、语文、历史等学科相互支撑、有机补充,引导高职院校学生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荣誉感,全面推进人文素质课程一体化育人目标的实现。

3)实践性。本课程在教学目标上强调知行合一,追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知、认同和践行的高度统一,注重引导学生把所学内容转化为价值评判能力和道德实践能力,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传统美德的践行者;注重与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紧密联系,与各种主题教育活动密切结合。

4)开放性。适应高职院校学生心理认知规律和兴趣广泛的特点,统筹安排一学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体现文化传承的开放性心态和战略性视野,让高职院校学生在打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的同时,多方面融合我国现代文化、学习世界先进性文化,拓展视域,兼收并蓄,为培养具有民族情怀、国际视野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3、课程作用

1 《人文经典诵读》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主干课程。人文精神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是一个人成为合格社会公民首要条件,是一个人贡献社会的基础。通过学习,逐步由文学知识、语言修养、美感品质的提升,进一步升华为个人人生的高雅志趣;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合作意识和敬业精神等人文素质,使学生毕业后真正能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潜力巨大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人文经典诵读》课能够夯实从业实力,并为转换职业提供必要的条件。本课程可以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自我适应、自我发展能力,使高职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表达能力达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基本要求,满足社会岗位工作需要,增强其可持续发展能力。

 3)《人文经典诵读》课程是终身教育的需要。《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要用终身教育的理念把握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以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鉴赏能力为根本任务的《人文经典诵读》是一般专业学科的基础,起到为学生终身教育奠基的作用。

(二)课程设计思路

   1、课程设计理念:以学习性教学任务为载体,体现教育性;以提高职业核心素养能力为核心 ,体现职业性。

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任务相结合,理论指导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理论拓展与职业能力相结合”,引导学生掌握职业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                                                                

、课程设计思路:以学生发展为本,实施“1245”课程教学体系,强化实践性。即:     

一个目标: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素养和较强职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两个体系:课程化、专业教学、第二课堂三位一体的人文职业素养教育体系;校园文化、传统文化与企业文化三位一体的优秀传统文化践行体系。

四大主要实践形式:校内实践、校外游学、校外参观、社会活动。

五种教学组织:专题式的课堂教学、任务化的实践教学、多元化的学习资源、多样化的学习环境、过程化的学习评价。

3、教学内容设计:本课程以培养职业能力为基点,序化重构教学目标和内容。采用“教学模块化、内容专题化、实践项目化”来构架教学内容,编辑体例打破了一般教材以年代分类或以体裁分类的惯例。按照经典诗文的内容,分为“气有浩然(修养篇)”“壮志豪情(励志篇)”“怀古幽思(史诗篇)”“山水之恋(田园篇)”“美不胜收(美文篇)”“生活如诗(诗意篇)”和“情义无价(情感篇)”七个篇章,收录经典篇目161篇。本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适合诵读,为此还专门增加了朗诵技巧和吟诵规则的内容。

在选文方面的总体原则是:力求与我院各专业文化相结合,力求体现山东文化精髓,力求反映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美德,力求体现高尚理想、人格力量及积极进取的精神内容和时代风貌,力求涵盖经典名篇,力求体现各种不同文体魅力,力求与中学语文相衔接。  

二、课程目标

高职阶段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的理性认识为重点,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的研读,进一步丰厚中华传统文化学养,重点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分析和系统把握能力,形成坚定的文化信仰和文化自觉。

1、情感与态度

1)了解中华文明形成的悠久历史进程,认识中华文明在世界历史中的重要贡献与地位,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

2)具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培养勇于担当、报国为民的意识,以祖国的繁荣为荣,以国家的衰落为耻,增强爱国情感,树立民族自信,形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的共同理想追求。

3)深入理解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认识国家前途命运与个人价值实现的辩证统一关系,自觉维护国家的尊严、安全和利益。

2、知识与能力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整体的认知,对中华传统智慧的高度与深度有基本的认识与了解,对中华文化有高度认同与自信。

1)认识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吸取前人经验和智慧,养成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和抵抗困难挫折的能力。

2)面对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各种思潮,以及伦理和人生问题,具有辨识、判断大是大非的理性思维能力。

3)学会适应社会发展、顺应时代要求、自主规划人生的相关知识。

3、行为与习惯

1)在学习生活中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自身修养。

2)关注现代社会的变化,自觉遵守和维护社会秩序,积极思考、主动表达,在社会参与的过程中培养健全的公民意识与合作意识。

3)热爱生活,立志博学,向往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养成高尚的生活情趣。

三、课程内容

课程建设按照“系统规划、分层设计、纵横贯通、有机衔接、有效推进”的思路进行总体设计,全面体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知行合一”的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统筹规划,确立学习具体内容和教育教学重点。

(一)课程内容

1、课程主体内容

按照文化知识序列与高职院校学生认知序列相适应,以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的一切经典文献为视域,以儒家文化为主体,兼取经典古诗文内容及其它适宜的诸子百家篇目和现代优秀散文、诗歌。

2、课程拓展内容

精选与课程主体内容具有相同价值引领意义的素材,形成与课程内容相融合的文化体系。拓展板块可涉及中国古代礼仪、传统节日、书画、音乐戏剧等知识,中外名人名句、古今中外经典故事、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等,特别要突出山东地域文化特点,涵盖齐鲁文化、齐鲁地理和人文景观、齐鲁非物质文化遗产、齐鲁风俗等方面,以充实丰富学习内容,拓展扩大学习视野。

(二)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

 

 

专题

教学目标

主要内容

主要教学方法

课时

 

 

 

 

 

 

 

 

 

 

 

 

 

教学模块

 

 

 

 

 

 

气有浩然修养篇

1、培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培养勇于担当、报国为民的意识,以祖国的繁荣为荣,以国家的衰落为耻,增强爱国情感,树立民族自信,形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的共同理想追求。2、在学习生活中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自身修养。

《尚书》、《周易》、《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劝学》、《诫子书》、《出师表》、《千字文》、《师说》、《破窑赋》、《爱莲说》、《观书有感》、《石灰吟》《竹石》等古文;

《野草》、《时间》、《白杨礼赞》、《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等近现代文。

讲述法

案例教学法

启发引导法

角色扮演法

任务驱动法

 

8

壮志豪情励志篇

1、建立豪迈的情感,树立远大的志向;

 2、培养开阔胸襟、超拔眼光、宽厚气度;

3、懂得胸怀祖国,仁爱有礼,睿智进取。

《曹刿论战》、《长歌行》、《木兰辞》、《龟虽寿》、《观沧海》、《使至塞上》、《别董大》、《将进酒》、《塞下曲》、《满江红》、《正气歌》等;

《少年中国说》、《敬告青年》、《绝命书》、《夜颂》、《直面苦难》、《我爱这片土地》等近现代文。

讲述法

案例教学法

启发引导法

角色扮演法

任务驱动法

8

怀古幽思史诗篇

1、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整体的认知,认识和了解中华传统智慧的高度与深度,增强对中华文化有高度认同与自信。

2、建立应具有的道德情操、人文素养和精神品格  

《登幽州台歌》、《蜀相》、《春望》、《乌衣巷》、《石头城》、《阿房宫赋》、《泊秦淮》、《伶官传序》、《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等古文;

《流浪的二胡》、《废墟》、《土地》等近现代文。

讲述法

案例教学法

启发引导法

角色扮演法

任务驱动法

 

8

山水之恋田园篇

1、面对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各种思潮,以及伦理和人生问题,具有辨识、判断大是大非的理性思维能力。

2、学会适应社会发展、顺应时代要求、自主规划人生的相关知识。

3、找到抚慰心灵的钥匙,解决问题的方法。

《兰亭序》、《桃花源记》、《过故人庄》、《山居秋暝》、《渭川田家》、《独坐敬亭山》、《望岳》、《曲江》、《永州八记》、《醉翁亭记》等古文;

《繁星》、《再别康桥》、《天上的草原》、《丑石》等近现代文。

讲述法

案例教学法

启发引导法

角色扮演法

任务驱动法

 

8

美不胜收美文篇

1、热爱生活,立志博学,向往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养成高尚的生活情趣。2、提高欣赏水平和审美水平,陶冶情操,愉悦心灵。

《渭城曲》、《滁州西涧》、《醇提沪上》、《江南春》、《夜雨寄北》、《惠崇春江晚景》、《春游湖》、《临安春雨初霁》等古文;

《故都的秋》、《雨前》、《西湖的雪景》、《荷塘月色》、《济南的冬天》、《春之怀古》等近现代文。

讲述法

案例教学法

启发引导法

角色扮演法

任务驱动法

 

8

生活如诗诗意篇

1、认识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吸取前人经验和智慧,养成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和抵抗困难挫折的能力。

2、理解生命意义,学会管理时间,科学规划人生,迎接职业挑战;

《饮酒》、《月下独酌》、《陪李北海宴历下亭》、《陋室铭》、《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游山西村》、《青玉案元夕》等古文;

《敬业与乐业》、《喝茶》、《故乡的野菜》、《渐》、《心田上的百合花开》、《倾听生命行走的声音》等近现代文。

讲述法

案例教学法

启发引导法

角色扮演法

任务驱动法

 

8

情义无价情感篇

1、关注现代社会的变化,自觉遵守和维护社会秩序,积极思考、主动表达,在社会参与的过程中培养健全的公民意识与合作意识。

2、学会用礼仪处理各种社会关系,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应有的尊严。

《关雎》、《采薇》、《上邪》、《孔雀东南飞》、《游子吟》、《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天净沙秋思》、《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等古文;

《与妻书》、《傅雷家书》、《提醒幸福》、《合欢树》、《我的家乡》、《雨巷》、《致橡树》等近现代文。

讲述法

案例教学法

启发引导法

角色扮演法

任务驱动法

 

8

教学课时合计

28

 

实践模块

教学目标

活动项目

主要教学方法

课时

 

 

项目一

 

北大山实践教学活动

 

1、亲临北大山,吟诵徐志摩的诗歌,身临其境感受徐志摩的诗情,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2、提高诗歌鉴赏能力,了解现代诗歌的发展脉络。

 

实践教学活动:

师生共诵诗歌,老师现场讲解徐志摩的诗歌,学生现场朗诵著名篇章。

 

 

项目教学法、实践教学法、体验教学法

 

 

 

4

 

 

项目二

千人诵经典大赛

1、为了使我院经典诵读活动得到更好的拓展和延伸,充分发挥经典在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道德情操和审美能力等方面的作用。2、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语言的表达能力,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诵读比赛项目:

确定背诵篇目,制定背诵计划,建立QQ群,在群内发放背诵录音。最后确定日期进行比赛。

 

 

项目教学法、实践教学法、体验教学法

 

 

 

4

 

项目三

师生书画摄影艺术品展

1、旨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艺术,讴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崭新面貌和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2、展示师生在建设文明城市中的劳动之美、生活之美。

展览:

师生共同展出自己的书法、国画、摄影、篆刻、工艺品等。

 

项目教学法、实践教学法、体验教学法

 

 

4

 

项目四

游学活动

1、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增进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也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传承本民族和本土的文化与历史传统2、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促进人格养成,加深文化知识的积累等。

 

游学:

师生共同准备,在游学现场进行历史和文化知识的讲解,让学生当老师,然后教师补充。

 

 

项目教学法、实践教学法、体验教学法

 

 

40

 

项目五

参观博物馆,文化馆,企业等

1、通过参观,提升逐步由文学知识、语言修养、美感品质的提升,进一步升华为个人人生的高雅志趣;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合作意识和敬业精神等人文素质,使学生毕业后真正能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潜力巨大的企业员工

参观:

跟随讲解员,通过聆听,增长见识。

 

 

 

 

项目教学法、实践教学法、体验教学法

 

 

 

8

课时合计

60

 

 

 

四、课程实施

(一)教学建议

1、准确把握课程定位

在深刻理解课程性质的基础上,明确高职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基本理念和价值定位,并作为课程设计与实施的主要依据。

2、明确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本课程的宗旨和价值导向。从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知识与能力等方面,确定具体目标要求,重在培养学生的文化情感与文化态度,重在包括思辨活动在内的各种文化活动的熏陶与参与,重在文化的应用体验和文化认知能力的提高,重在良好的文化行为和文明习惯的养成。

3、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教师作为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努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文化学习环境和条件,为学生搭建多样化的文化活动平台,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增强学生主体学习体验,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4、重视文化主题教育活动

重视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教育活动设计的整体性、序列性、开放性、灵活性,以传统节日庆典、中华传统礼仪体验、研学游学活动等为载体,开展文化主题教育活动,让学生获得亲身体验和感受,促进认知领悟与价值的自然升华,把传统文化学习与思想品德教育、行为习惯养成有机结合起来。

5、营造传统文化教育的校园环境

通过宣传栏、黑板报、文化墙、文化雕塑、校刊校报、广播站、校园网站、微信、微博等媒体,宣传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发现、培养、树立身边的美德典型,让学生在情感影响和亲身体验中提升道德素养;通过开展题材多样的文娱活动和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专题的宣传活动,努力营造“以文化人”的校园环境。

 

(二)评价建议

1、注重多种评价方法的使用

根据不同评价对象、不同学习主题或学习方式,开展有针对性的评价。主要方法包括:观察法评价,即通过对行为习惯、情感情绪、操作应用、活动状态等方面的观察,进行综合性评价;作品展览及分析评价;研究性学习过程评价;访谈及问卷评价等。重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鼓励学生自评、他评、家长评、活动评委评等。

2、关注学习过程

重视学生活动过程的评价,对学生文化辨析、认知和文化行为生成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评价。

3、关注课程学习成果评价

重在学生的文化体验和领悟;重视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重视将所学内容转化为价值评判能力和道德实践能力;重在看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和文化素养的提高。

 

(三)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1、充分挖掘齐鲁文化资源

山东有极其丰富的儒家文化、红色文化、泰山文化、黄河文化、运河文化、海洋文化、民俗文化等文化资源,要组织学生定期参观、考察,体验、交流,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理解。

2、充分挖掘学生资源

教师要善于将学生的生活经验、文化创意等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对课程进行再开发、再创造,不断丰富课程内容和形式。

3、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资源

开展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利用博物馆、民俗馆、科技馆、图书馆、文化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各类社会性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家庭文化资源,发挥家庭教育对学生良好品德养成的重要作用。

4、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

充分利用互联网等各类媒体,搜集、整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料,为学生提供可选择的、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学习资源。

(四)创新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本课程灵活运用以行为导向为主的多种教学方法,包括案例分析法、分组讨论法、情境模拟法、角色扮演法、课堂观摩法、启发引导法等,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提高学习兴趣,加强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教与学的效果。

1、项目教学法。我们专题教学中设计多个项目来组织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练,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2、情境模拟法。如在学习《关雎》时,要求学生情景再现君子见到淑女的情景,君子的表现,淑女的反应。让学生按照要求扮演君子和淑女进行现场模拟表演,让学生在较为真实的情境中,熟悉关雎各章的要点、注意事项,体悟不同时期的不同情感。

3、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扮演各种角色模仿诗人创作诗文的情景,所要表达的精神。这种教学方法具有生动性、形象性,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讨论式教学法。在欣赏部分,讲授大学生加强人文艺术修养、职业美德等内容时,让学生结合所学专业调查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规范,进行专题研讨,学生通过收集资料、撰写小论文和发言提纲,制作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演示完毕后,由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问,学生进行答辩,展开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研讨,最后由教师结合研讨的情况进行总结。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案例分析法。根据本课程内容和教学需要,我们选取了多个案例供学生分析讨论,让学生面对活生生的案例,开动脑筋,触动灵魂,各抒己见,展开讨论,最后由教师进行理论上的归纳并得出正确结论。例如在阅读欣赏教学部分,运用案例教学法,选用文学历史故事、生活哲学故事、现时代热点问题等引导学生培养个性气质和良好的道德操守。

6、课堂观摩法。在教学中,我们抽出时间在课堂上选择相关视频材料播放给学生观看,如吟诵,朗诵视频等。通过观看影视资料,让学生在一个特定的情境中学会吟诵规则,朗诵技巧,寓教于乐,使学生受到心灵的陶冶,受到生动的教育。

7、实践教学法的运用。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打破单一封闭的课堂教学模式,注重把课堂向社会延伸,以社会为大课堂,实行开放、体验式教学,设计一系列校内外实践活动,如参观人文内涵深厚的旅游景点、博物馆、举办诵经典大赛活动等。

五、考核方式及课程的成绩评定

平时成绩占40%,期末成绩占60%  

(一)指导思想

为了规范我校校本课程的开展,培养学生诵读经典国学的持久兴趣,提高学生综合素养,让学生在经典诵读活动中明理、践行,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丰富学校内涵,促进学校发展,特制定经典诵读评价办法。

(二)考评方法:

1、平时成绩考核:

加分项:

1)上课积极回答问题,演讲课表现积极者,每节课加5分。

2)积极参与经典诵读大赛,成绩优异者,参与者加5分,三等奖加10分,二等奖加15分,一等奖加20分。

3)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在活动中表现突出者,加5分。组织者,领导者和积极配合教师工作者,加10分。

4)积极圆满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堂作业,加5分。

5)积极参与其它活动的,加5分。

2、期末成绩考核:

1)以组为单位表演节目。评审老师以组为单位打分,取各位老师的平均数。在表演节目中成绩突出者加10-20分。

2)撰写论文。让学生写读后感和文章鉴赏的方式完成。这种考核方式,更重视学生平时学习成绩,促使学生更加重视课堂学习。既锻炼了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同时又机动灵活,源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源于课堂而又不局限于课堂,最大限度地杜绝了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博取高分的投机行为。

通过反复实践,我们确立了“突出个体和个性化”的考核原则和考核方案,:

①课堂随机抽查,当堂评分,重点放在教学过程中的启发式随机答问、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基本技能表现等方面。

②检查作业完成情况,根据完成情况评分,重点放在本课程必须完成的背诵、理解等方面。

③根据互动讨论、分组讨论、群体讨论中的表现评分,重点放在学生的参与度、创新度以及与其他同学的协调配合精神等方面。

④把课堂管理同个性化考核结合起来,重点放在学生学习态度、课堂纪律、勤务情况等方面。

⑤把思想品德教育同个性化考核结合起来,重点放在学生的思想、品行和个人修养等方面。

六、课程资源与开发利用

(一)硬件条件

     多媒体教室

(二)师资条件

1、能够为人师表、注重师德、教书育人,认真总结高职语文教育教学经验、注重研究、提高教学质量。

2、能够运用多媒体手段及网络资源辅助教学。

(四)信息化教学资源

教学过程中,我们积极采用信息技术手段:利用投影仪、大屏幕和PowerPoint软件,制作多媒体课件,利用网络资源和网络技术,改变单一授课模式,丰富教学手段。组织学生观看著名作家的传记片、根据名著改编的优秀影视作品,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七、参考文献

教师在讲授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的需要,从网上和期刊杂志上查找最新的相关资料,作为“相关链接”提供给学生,扩大教学的信息量,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

八、其他说明

通过学习

1)完成中学语文培养目标与大学语文培养目标之间的衔接;

 2)培养人文情怀:通过优秀的文学作品培育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提升其人格底蕴,使他们在学有所专的同时,能经常思考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关注社会的发展,关注自身及他人的生存境遇,学会理解人、团结人,与人和谐相处;

3)增强学习后劲:通过优秀文学作品精彩的描写,使学生对美的事物更为敏感,既能陶冶情性,又能提高审美鉴赏能力与写作能力。

4)夯实从业实力,并为转换职业提供必要的条件。

关闭窗口